新闻周刊丨远程手术距离“实用”还有多远?

本周,新疆首例远程机器人视网膜下注射手术顺利完成。手术由国产手术机器人完成,并由广州的眼科医生远程控制。这还不是远端。上个月,国内医疗队在法国波尔多远程控制机器人,为厦门患者完成了高难度心脏手术。通讯距离超过10000公里。
近年来,此类远程机器人手术在我国各个医疗门类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实现远程实际操作呢?远程操作离“实用”还有多远?
坐在广州主控终端的医生,手握控制杆,时刻关注着5G信号传回的实时手术图像。此时此刻,患者正躺在4200公里外的新疆乌鲁木齐市一家医院的手术台上。远程控制的手术机器人,在患者视网膜上搜索非常小的注射点。
世界上首例远程机器人视网膜下注射手术仅需七分钟。这需要将针头精确插入患者眼球的微米级,并将药液精确输送至预设目标。林浩天是我国眼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在他看来,这个手术的难度相当于给头发打针。现场操作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用4000多公里外的遥控机器人来完成。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田:我们的视网膜是100到300微米,差不多就是这个厚度。这个厚度分为十层,想要在其中两层之间涂上这种药是很困难的。这是由机器人远程完成的,这在国内外尚属首创。其准确性和精细度是一个合格的飞跃。
S六年前,我国成功实施了首例5G远程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近年来,被称为“世界首创”、“重大突破”的远程机器人作业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遍地开花。林浩天团队手术的成功,实现了从“厘米级”远程手术到“微米级”眼科手术的跨越。
每一次首例手术成功的背后,都是国产手术机器人自研水平的稳步提升。由kopo提供的医生根据临床痛点定义了技术要求,工程师团队共同攻克问题并开发定制解决方案。正是这种医生与工程师深度协作的模式,让国产设备在远程操作中展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虽然国内远程机器人手术取得了诸多突破,但大多都停留在技术层面。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临床应用。然而,在见证了技术快速迭代的医生眼中,它或许离我们并不算太远。
远程手术能满足安全法规吗?
一旦远程手术技术成熟,自然会免除患者长途跋涉的痛苦。是的,毕竟还是个新鲜事物,人们难免对它能否安全、规范产生很多疑问。医疗行业,相关操作标准和诊疗指南能否尽快出台,消除人们的顾虑?
在乌鲁木齐这家医院眼科中心,很多患者从新疆各地赶来就诊。对于当地患者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医疗选择,但杨波副院长公开表示,面对一些复杂的眼科疾病,他们也感到不知所措,推荐北京、上海、关等大城市的患者。广州就诊。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疆医疗援助力度。 2023年以来,广东省哈萨拉优秀医疗人才完成3000余例白内障免费治疗手术。 11月2日,在这场跨越广州和乌鲁木齐的远程手术中,患者无需远赴新疆接受中山大学知名专家的手术,解决了千里奔波的难题。远程机器人手术显然为优质医疗资源的“跨省共享”指明了新方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副院长 杨波:第一步是复制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下一步,我们将利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辐射全疆特别是边远地区。和田、喀什、阿克苏地区,不享受mga领军军医待遇全部服务。经济发达地区和我国边境地区等中心城市有必要实现医疗服务同质化。
然而,医生远程操作意味着将安全交给机器人,并依赖于网络的稳定性。患者难免仍存疑虑。
如何保证远程机器人手术的安全性和标准,让这项技术惠及更多人? 11月1日,甘肃省人民医院牵头制定的首部《远程机器人手术操作指南(2025年版)》正式发布。这家西院之所以率先发布手术指南,是因为甘肃省轮廓狭长,东西相距1600多公里。从敦煌到兰州坐火车需要7个小时。在省内大量医疗需求的带动下,该医院逐步开展远程办公机器人手术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手术技术、器械使用到应急预案、安全监督措施,《指南》针对远程机器人手术的12个临床问题提出了21条建议。提到,为了确保安全,当地手术室应有一到两名能够进行紧急手术的医生随时待命,患者所在的手术室应有一支能够独立完成手术的医生团队。对于远程操作,必须建立面向线路的备份网络。如果出现未解决的网络问题,当地医生应立即覆盖手术。
系统改革进一步推进远程操作
各大医疗机构想要有吸引力,首先需要有好医生,于是医生轮换、知名专家会诊等解决方案就出现了。远程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已经明确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但仔细想想,似乎还有很多障碍。例如,手术机器人的采购和设备是主要问题。
近年来,一台进口手术机器人的售价约为3000万元。近年来,国产手术机器人发展迅速,但价格从几百万到千万。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这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此外,基层医生的培训、基层医生与远程医生的职责如何界定、工资如何分配等问题,都值得认真思考和实践解决,也需要相应的制度改革来推动。在这些方面,不同领域都有哪些研究?
今年8月,福建两家医院之间进行了一次难度极大的胃癌根治术。该机器人的远程操作员是众所周知的福州某三甲医院专家。患者所在医院为三明市一家县级医院。两家医院之间的距离不算太远,有150公里。
此次手术是福建省首例由省级医院指导、在县医院进行的5G远程机器人手术。此次远程手术之所以选择三明市尤溪县总医院进行,与当地正在推进的三明医改密切相关。作为三明市下辖县,尤溪县自2012年以来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分级诊疗格局。去年1月,尤溪县总医院与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签署协议,合作建设区域级区域中心。此后,省医院专家将定期深入基层并为县级医务人员提供培训。进行远程手术的医生薛芳琴就是其中之一。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副院长薛方勤:此前,我带领团队在尤溪成功开展了近50例高难度腹腔镜四级胃肠肿瘤手术,为这次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尤溪县总医院条件成熟,医护人员接受过系统培训,具备协助远程手术的能力,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基础支撑。
远程手术不能仅由主刀医生完成,需要双方医疗团队的密切配合。当地医生不仅要完成动词“panhelp”和应对紧急情况,还要负责患者的术前检查和术后护理。
如何在本土推广远程手术医院提高诊疗队伍的培训和素质也是要求之一。这样的培训与合作对于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技能来说显然是一件好事。
对于基层医院来说,获取机器人设备是另一个问题。这一系列的机器人设备动辄花费数千万美元,对于大多数本土医院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优化重点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和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预计到2030年,重点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更加均衡合理,远程医疗和智慧服务基本普及。专家表示,随着国内手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价格将逐渐下降,使设备的普及成为可能。
一个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制度层面的变革也需要同时推动。比如医生的职责如何界定、工资如何分配、医疗保险如何跟进等都是大家接下来关心的焦点。